2007年7月12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本报报道的“村官海选”将成民主样本
杭州余杭唐家埭村引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调研
本报记者 李道演 文 陈立波 摄 通讯员 朱文军

  本报讯  昨天,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刘玫处长,冒着个大太阳来到杭州余杭区,说要去塘栖镇唐家埭村好好走一走看一看。是什么东西,能穿透酷暑的阻挡,让刘玫处长的心飞到一个偏远的农村?看过本报2005年3月28日报道的读者可能会想到,吸引刘玫的,是两年前唐家埭村的一场有点破天荒感觉的“村官海选”。昨天,省、市、区三级民政部门在余杭区进行了村委会“自荐海选”研讨座谈会。
  两年过去了,唐家埭村在“海选”出的村干部领导下发展成什么样了?村民的想法都通过自己自由选出的当家人实现了吗?抱着和刘玫相似的想法,记者昨天回访了唐家埭村。
  “当了那么多年村干部,站在台上面对全村村民演讲还是第一次,当时的确蛮紧张的。”想起两年前的海选场景,唐家埭村村主任殷水根至今依然历历在目。殷水根没有辜负村民的信任,他竞选时所作的承诺已逐渐变成现实。去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148.9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10139元;村里放置了170只垃圾桶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%,村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。此前,该村被评为2006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星级村。
  两年前“海选”中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的曹利华曾接受了本报的专访。如今她也没有食言——组织村里妇女每年进行两次健康检查,新生儿及妇女她都会上门探访,“海选”演讲时的承诺她正在逐项兑现。
  记者找到了图片中那个当年就已白发苍苍的老太太,现在老太太88岁了,不大会讲话了,但脸上的笑容告诉记者,这两年她过得幸福而满足。
  今年60岁的仲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唐家埭村村民,他拍着胸膛对记者说:“我们没有看错人,海选出来的村干部的确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。”
  在仲大爷家里,记者看到一个磁门报警器,这样的报警器该村246户人家都装了。在村委会大楼,记者看到了详细的村务信息和财务开支情况,这样的报表每季度都会公开。村里还成立了护村队,每天凌晨零点到5点,村干部都会带班巡逻、设卡,守护村里平安。
  刘玫对唐家埭村的“海选”给予了高度肯定,称这是非常好的民主模式,能有效减少选举成本,更好发挥基层民主,使村委会选举更具有可操作性。